時間:2020/6/9 9:54:11
※ 防止燙傷
1.在冬天為寶寶洗澡時盡量先放冷水,再放熱水;
2.使用熱水袋、保溫壺等物品時,應保證其不會發生滲漏事故;
3.生活中常見的高溫熱液及其容器應將其放在兒童無法接觸的地方,例如熱水瓶等。
※防止火、電及其他燒傷
1.不要讓小孩獨自留在廚房內或火爐旁。
2.不在家里存放危險的化學物品,比如硫酸、強堿等等。
3.教育兒童遠離火焰、電源,不私自燃放煙花爆竹。
4.教育孩子不隨意使用家里的各種電器,不去觸碰電線、插頭等帶電物體。
“燙傷后的120秒,是應對急救的黃金時間”如果家長們可以把握住這短暫的2分鐘,孩子留疤的概率將會減少一半。當寶寶發生燙傷時,家長要先冷靜下來,記好五字真言“沖脫泡蓋送”在開始各種急救處理。
一、燙傷的程度一般分為三類,要學會分辨處理
1、一度燒燙傷
只有損害到皮膚表層,局部紅腫無水泡,疼痛感明顯類似抽痛。
2、二度燒燙傷
真皮層受損,局部紅腫并夾代強烈疼痛感,皮膚表層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。
3、三度燒燙傷
肌肉、皮膚、骨骼明顯受到傷害,燙傷地方呈現蠟白色或者焦黃色更嚴重甚至碳化變黑。
出現燒燙傷時要及時處理,如果耽誤了就醫時間會導致傷口進一步惡化,特別是在出現二三級燒燙傷時簡單處理后,還是要盡快送去醫院治療。
燙傷之后難免會產生許多大小不一的水泡,若是小于“1公分”以下的水泡,可以讓皮膚自行吸收不用弄破,但是超過了72小時仍未變小或者吸收,就需要到醫院請醫生處理;若水泡大于1公分,在72小時內建議讓醫生刺破在使用敷料處理,會讓傷口痊愈的較快。較大的水泡如果組織液沒有排出,會增加傷口的疼痛,也會導致傷口容易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而破裂,增加感染的危險性。
二、處理最佳只有120秒時間,燒燙傷處理醫生教您這樣做
1、冷水沖洗傷口
在寶寶燙傷后的第一時間帶去水龍頭前,用冷水持續的沖洗傷口,帶走傷口附近的熱量,降低組織傷害,持續約15至30分鐘,注意使用“冷水”,不能使用冰水、冰塊、冰敷,會讓傷口更加嚴重。
2、剪去寶寶傷口上的衣物
“千萬不要馬上脫去寶寶的衣服”,要先檢查傷口是否有粘黏,可以在沖洗的當下剪掉寶寶沒有與傷口粘黏的衣物,不要硬脫,嚴重程度會導致寶寶皮膚與衣服一起剝離,如果無法立即脫去處理應保留原狀,讓醫生處理。
3、將燙傷傷口泡在冷水中
將寶寶浸泡于水溫低于人體體溫的自來水中就可以了,如果天氣不是很冷,可以在浴缸內放滿冷水,直接浸泡寶寶的全身,如果燒燙傷在額頭、臉部等地方,應當用干凈柔軟不含毛絮的毛巾濕敷,不要在傷口上涂抹任何藥膏、偏方、醬油牙膏等等。泡冷水是要幫助傷口的散熱降溫,如果有涂抹東西的話會影響到熱量散發,掩蓋了傷口之后也會影響到后續醫生的判斷治療,導致傷口感染留疤痕。
4、完整覆蓋傷口并盡快送醫
經過上面的急救步驟之后,寶寶如有多個水泡,傷勢較嚴重或者面積較大,可以使用無菌紗布或者是干凈無毛絮的毛巾、布料覆蓋傷口,簡單固定后立即送醫,切記不要將水泡給弄破了。
※家長要注意的是,6個月以下的寶寶對疼痛感應能力較差,無法準確的分辨出是疼痛或者癢感,因此在燙傷的當下不會有任何哭鬧的反應,有些家長騎摩托車去買飯,當飯菜還是熱的時候,寶寶接觸到了卻沒有反應,等到家長回到家時才發現寶寶已經整片皮膚都接觸性的二度燙傷了,所以在任何時刻都要注意寶寶周遭是否有會造成燒燙傷的物品,出門時也要注意寶寶是否會接觸到排氣管燙傷、曬傷、凍傷、蒸汽等等情況。
※寶寶燙傷護理的誤區
1.醬油、醋
醬油、醋等不可作為患兒創面的清創用藥,因為這些物質中含有大量的細菌,極有可能成為患兒感染的源頭;此外,醋和醬油的顏色發黑,容易導致醫生在對傷口觀察時會產生誤讀。
2.白酒
受酒精可消毒觀念的影響,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燙傷后選擇用酒精來清創,但這并不利于孩子傷口恢復。因為酒精不僅會刺激患兒傷口創面,還有凝固蛋白質、加深創面的作用;此外大量使用酒精,還有可能引起酒精中毒。
3.牙膏
牙膏對于患兒傷口具有一定的清涼效果,但是清洗不方便;相比之下的自來水也有清涼效果,同時不會有殘留,因此自來水是更好的選擇。
4.食用油
燒傷區域往往會有液體滲出,而食用油會封住傷口,引發積水現象,嚴重的還會出現感染和潰爛。
5.老黃瓜水
受民間偏方的影響,可能會有家長認為放置幾天的酸敗老黃瓜水會可促進傷口恢。事實上它并沒有任何益處,而且酸敗的老黃瓜水中也是含有大量的細菌,這些細菌也可能導致大面積的傷口感染。
6.草木灰
對小傷口,干凈的草木灰確實可以起到收縮創面大小、促進創面結痂的效果,不過大面積創面并不建議使用。
文丨 微博 毒門夫婦